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本土与世界:世界文学国际研讨会(2024)”在我校成功举办

时间:2024-05-21浏览:224设置

2024518日至19日,“本土与世界:世界文学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Literature: Roots and Routes)”在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南非等国家的二十余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受邀参会。会议涵盖了专家主旨报告、青年领军论坛以及分论坛讨论等环节,吸引了一百余名国内外学者积极参与,大家汇聚一堂,共同分享关于世界文学的前沿成果。我校副校长娄永琪、我学院长吴贇等嘉宾出席了会议,并分别发表致辞。会议由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康燕彬教授主持。

我校副校长娄永琪代表学校对参会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了我校创办之初的连结本土与世界的“初心”,并肯定了同济外语人百年来在服务国家发展、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世界和谐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时代,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在探索新的学术领域和教育路径上表现出了前瞻性和主动性,为我校的文科发展和国家对外话语传播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校副校长娄永琪教授致开幕辞

我学院长吴赟在致辞中深入解读了本次会议的多重意义。她对会议主题中的roots和routes两个关键词作了深入解读,强调了世界文学扎根本土、沟通世界的文化意义。最后,吴赟教授寄语参会师生,希望这次会议能够成为促进学术交流、融通中外学界的平台。

我学院长吴赟教授致开幕辞

通过专家主旨发言和分组讨论,各位参会学者聚焦本土文学作品与全球现代化进程的互动进行了深入研讨。

18日上午的主旨发言中,多位专家对各文学文类的“世界性”进行了宏观考辨。王宁教授从歌德在1827年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之源出发,指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边缘状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路径和策略。John Curran教授同样聚焦经典,结合其对弥尔顿、莎士比亚和斯宾塞的研究,以《麦克白》为例,探讨了该作品贯穿时空的启示意义及其对形成正确世界文学观的积极作用。谢明教授对“世界诗学”这一分支的定义进行辨析,结合学者对其不同的称谓,将“世界”的概念在诗学视角进行广义的阐释。查明建教授从文学的世界性出发,结合后人类主义、人工智能的当代语境对“共同诗学”这一学科分支进行重审与考辨。郭英剑教授特别关注了数字化时代对文学研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他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文学作品解读和传播的新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可能潜在的伦理和审美问题。 周敏教授则以加勒比文学为例,指出了本土与世界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可能性,归纳了加勒比文学对理解世界文学关键词的独特贡献。

18日下午的主旨发言以微观视角的理论研读和作品分析为主,探讨世界文学的多样性。王斌华教授以当代经典小说《解密》英译本的接受和传播为例,讨论翻译在文学世界性塑造中的作用。陈靓教授将美国本土裔文学家杰拉德·维兹诺笔下的“恶作剧者”的本土裔文化形象与西方文学经典批评形式结合,探索一种跨文化的、对话性的批评策略。Michael Titlestad教授回溯了自己对1795年“朱诺”号船只残骸的考查,并分析了船长麦基和幸存者在“海难叙事”上体现的观念差异。Sandro Jung教授聚焦经典作品“阿尔卑斯牧羊女阿德莱德”的跨媒介传播,探讨了绘本、刺绣等不同媒介的不同呈现方法和叙事身份。李赛红教授使用莫娜·贝克的叙事理论,对比毛姆作品《兰贝斯的莉莎》的不同中译本,强调了翻译与社会规范、文化刻板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19日上午的主旨发言涉及跨理论、跨媒介等更广泛的话题。Margaret Freeman教授从认知诗学视角引入了“简单化、具体化、表象化”的具身认知方法,并以迪伦·托马斯的诗歌为例探索其中的创新美学观点。尚必武教授从阿兰·图灵对机器的思考出发,归纳了人工智能语境下叙事学理论正在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非人类叙事理论中的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等角色,需要结合时代语境进行概念的修正与革新。Roger Stephen Gilbert教授探讨了A. R.埃蒙斯与伊萨卡这一地点的联系,并由此反思世界文学时代人与其栖息地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陈后亮教授客观分析和评判了诺思罗普·弗莱论文学批评的功能,他认为其神话原型批评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批评的科学性、合法性,但却未能回答时代命题,终究成为历史的特殊产物。康燕彬教授对比了狄金森和埃蒙斯诗歌中对蜂蝶、珍珠、玻璃等意象的书写,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对“禅道”意象的表现与传承,揭示了亚洲和美国在文学文化传统上潜在的共性。

青年领军论坛汇集了四位在世界文学领域有着杰出成就的青年学者,他们分别就自己的研究专长发表了演讲。余静副教授聚焦翻译规范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译者的风险管理,并以两部违反规范的英文经典中译本为例,研究译者优化翻译决策所考量的几个维度。Russell Palmer副教授整理了十六世纪英国叙事诗《林中小孩》在中国被引入、翻译的历史,并指出考迪克绘本版本的《林中小孩》在中译本读者接受方面的文化传播作用。Kwinten Van De Walle博士的跨媒介研究关注戈德史密斯《威克菲尔德的牧师》的一系列插图,并通过追踪该作品的跨国之旅,发现书籍插图对该小说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庞文薇副教授分析了德国著名思想家赫尔德为“人民(volk)”一词赋予的平民、民族和人类三层不同含义,并剖析了三种含义之间以“民歌”为转化媒介的相互关系。

分组报告涉及“中国视野下世界文学研究的新形式、新方法”“文学的本土与世界书写”“世界文学中的形象书写”“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等7个不同主题的近百项研究成果。各分论坛的论题丰富,内容异彩纷呈,在场师生认真聆听并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康燕彬教授主持了分论坛总结汇报并致闭幕辞。她代表学院再次对参会师生和会务组师生表示感谢,并对致力于世界文学研究的学者给予真诚的鼓励与深切的关怀。本次会议在友好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汇聚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思索,涉及诸如社会变迁、文化认同、发展叙事以及生态危机等议题,为建设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宝贵资源。世界文学研究正借着数字化趋势的东风呈现出新的样貌,它能深入探讨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和流通中的多维价值,帮助人类绘制文学和文化史的整体形貌。本次世界文学国际研讨会取得了预期效果,对于推动各国文学交流以及文学研究中的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合影

闭幕式合影

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作主旨发言

多伦多大学谢明教授作主旨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作主旨发言

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作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陈靓教授作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Sandro Jung教授作主旨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作主旨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作主旨发言

我校康燕彬教授作主旨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余静副教授,复旦大学Russell Palmer副教授作青年领军论坛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Kwinten Van De Walle博士,我校庞文薇副教授作青年领军论坛发言

参会师生在分论坛汇报、讨论

专家与参会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马凯特大学John Curran教授作线上主旨发言

利兹大学王斌华教授作线上主旨发言

金山大学Michael Titlestad教授作线上主旨发言

斯特灵大学李赛红副教授作线上主旨发言

美国认知诗学家Margaret Freeman教授作线上主旨发言,

康奈尔大学Roger Stephen Gilbert教授作线上主旨发言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